清城區文化產業專題調研報告
按市的安排,我區對清城區文化產業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隨著清城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清城區建設文化強區規劃綱要(2011-2020)》的出臺,我區的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以文化藝術、文化市場、文體旅游為主要代表,取得較快發展。
(一)文化產業基本情況
1、休閑娛樂產業快速增長。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休閑娛樂產業也應運而生、快速發展。截至去年底,已登記注冊的網吧108家(其中停業43家)、游藝經營場所78家(停業60家)、歌舞經營場所45家、演出經紀機構4家、文藝表演團體2家,年營業額達10000多萬元,實現利稅560多萬元。既拉動了內需增長,又向社會提供了1490多個就業崗位。
2、旅游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區開放各類景區(點)達21個,其中4A級景區5個,目前是清遠市4A級景區數量最多的縣(市、區)。隨著各景點的發展、壯大,帶來了旅游服務、貿易的商機,旅行社有26家,占到全市旅行社總量的一半,其中出境游組團社3家,總社、分社及服務網點共80余間,達到五星級標準的酒店9家。2016年我區共接待旅游總人數902.3萬人次,同比增長9.7%,旅游總收入59.1億元,同比增長10.2%。
(二)文化事業發展情況
1、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發展“文藝百村行”特色文化。按照“傳播先進文化,打造文化強區”的精神要求,精心策劃,深入開展了“文藝百村行”活動,已將其打造成清城區的文化品牌。通過區、街鎮(場)二級聯動(區送戲到街、鎮、場,街鎮送戲到農村、企業、學校),將豐富多彩的節目免費送到基層,送到群眾家門口,2016年安排“文藝百村行”專場晚會演出29場,預計觀看群眾達10萬人次,“文藝百村行”活動已成為廣大基層群眾年度文化盛宴。
2、旅游業與生態環境緊密結合,促使創意與服務融合發展。清城區的旅游部門和文化部門,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民族等,經過多年的融合發展,取得了“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溫泉之鄉”、“ 中國漂流之鄉”,“清遠溫泉、漂流---歐洲人最喜愛的中國景區”等知名旅游品牌,有效促進創意與服務融合發展。我區旅游產業得到很好發展,其中落地清遠城區的長隆項目,是廣東長隆集團將打造縱亙珠三角超級旅游目的地主軸線的第三站,未來將能改變過去清遠旅游“只有星星,沒有月亮”的局面。
3、與文化傳承結合,創新博物場館建設。在美麗的江心島,游人眾多,熱鬧非凡。上面建起一個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小型藝術館——“郭南斯藝術館”,外部青磚綠瓦,建筑整體呈嶺南風格。郭被歐洲人譽為“中國杰出的文化大使”,通過建館,有效顯示了清遠的文化形象。
4、拓展“互聯網+”文化產業。隨著我區與廣州雅川物流園投資有限公司就華南聲谷互聯網+創新產業園啟動區建設項目的簽約,“清遠互聯網+創新產業園(華南聲谷)”將在清遠市區大力發展呼叫產業、電商物流業和云計算、大數據處理、保險金融、教育培訓等信息服務業,致力打造成為專注于互聯網+的創業創新示范園區,實現在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兩方面走出有城區特色乃至清遠特色的新路子。
5、拓展體育產業發展空間。積極培育體育健身市場,引導大眾體育消費。充分利用籌建的馬可波羅國際體育中心,策劃打造亞洲籃球賽、全國青年排球比賽等參與度高的精品賽事,推動體育競賽表演業全面發展。依托銀盞與黃騰峽獨特的自然山水、生態旅游資源,分批開發建設商務運動休閑、徒步山水游、極限戶外運動、水上漂流等休閑健身項目。依托大帽山、天子山豐富的生態和自然資源,籌建森林公園,開發長跑、自行車、攀巖等特色山地戶外休閑體育項目,打造戶外體育運動集聚區。
6、大力發展民間產業。發展清遠民間文化產業,有民間能人把木雕、根雕等傳統技藝傳承到清遠的各鄉鎮社區,力爭將其打造成為清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亮點。在清遠市政府及市文廣新局等部門的支持下,曺氏木雕傳人決定籌組清遠木雕古家具系專業院校教培基地,為廣東培育木雕家具系,即設計、雕刻、木工安裝、油漆包裝等一條龍“曺氏木雕文化”產業的技術人才項目。
(三)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情況
重點提升文化服務質量與水平,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探索社會化道路發展,實現公共文化均等化。下一步將實現區—鎮(街)—村(居)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覆蓋、均等化。
二、文化產業發展優勢分析
我區文化產業發展主要依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較好的經濟效益、政策機遇,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通過政府扶持打造文化品牌。
(一)區位優勢突出
清城區是清遠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毗鄰花都區、三水區、佛岡縣、清新區,屬珠三角洲開放區,亦為廣州地區北端的運輸樞紐,南來北往的商品集散地;處于珠三角和粵西北地區交界的走廊地帶,既能接受來自珠三角地區的擴散、輻射,又能享受粵西北地區的山區政策,107國道、廣樂高速、京珠高速公路、廣清高速、武廣高鐵、京廣復線、廣清城軌等縱橫交錯,貫通東西南北,水陸空連為一體,交通便捷,地理優勢明顯。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區位協作、資源配置、整體價值形象和對外影響力將會有質的飛躍。
(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2016年完成生產總值459.7億元,同比增長8.4%,增速高出全省0.4個百分點;人均生產總值8913美元,增長7.5%;固定資產投資303.5億元,增長13.8%;第三產業的增長達到10.4%,高于一、二產業增長,占GDP的比重達到54.5%。被評為及授予“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漂流之鄉”、“中國溫泉之鄉”及“中國龍舟之鄉”稱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為清城區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環境。
(三)擁有良好發展機遇
國務院頒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明確了文化產業振興的指導思想與八大重點工作;文化部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我省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的工作目標,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些戰略部署將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四)充分挖掘、整理清城區獨特而豐厚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民間民俗工藝、自然生態等文化資源,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資源
1、清城區著名的“清遠雞”文化,通過將“清遠雞”文化資源和旅游文化相結合,打造成具有濃厚歷史文化特色的清遠雞旅游文化藝術節,帶動清遠文化產業的發展。
2、打造大、小北江文化旅游帶,改善飛霞山的面貌,利用千年古剎飛來寺底蘊濃厚的文化優勢,使白廟至飛來峽水利樞紐路段形成“百里畫廊北江游”的文化品牌。
3、打造江心島“郭南斯藝術館”,在江心島建立“郭南斯藝術館”和江心島北展館相結合的文化藝術展覽中心,結合清遠歷史文化名人效益和北江文化效益打造清遠的文化名片,形成文化品牌。
4、“曺氏木雕”傳統工藝文化技術方面,現已經建立了“曺氏木雕”青少年培訓傳承基地,為我區的少年兒童提供免費培訓和傳承“曺氏木雕”傳統文化技藝的基地,同時,“曺氏木雕”青少年培訓傳承基地還和我區多間高中、職校合作,多次在各學校舉辦“曺氏木雕”優秀作品展覽,為我區青少年普及優質的文化知識和傳統工藝技巧,同時定期配合學校組織學生到“曺氏木雕”現場進行參觀和學習,很好的推廣了“曺氏木雕”這一文化品牌,擴大了我區的文化品牌影響力。
(五)通過政策扶持,多部門聯動的方式,整合我區各類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城區特色的各類文化品牌
1、“文藝百村行”文化品牌活動建設方面,“文藝百村行”是以送戲下鄉為主題的大型綜合性文化品牌演出活動,通過政府在政策、資金上的大力扶持,通過我區各鎮、街(場)政府的全力配合,消防、公安、電力、醫療、教育等多個部門的全力協助,在我區的100多個鄉村中的學校、社區、公園、工廠等群眾集聚點每年定期舉行近30場大型文藝表演,這一模式整合了我區的各類資源,從而打造出品牌性的文化節目,同時也帶動了城區的各類舞美、表演、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2、“開心廣場·百姓舞臺”文化品牌活動建設方面,通過在我區的鳳城廣場、中山公園、飛來湖廣場等大型社區進行群眾性的文化表演,主要是為我區的各類業余文藝團隊提供表演的平臺,通過設立這一平臺,讓各團隊有施展和展示的機會,讓我區的文藝愛好者在這一舞臺上尋找到自身的價值,找到樂趣,進而促進各團隊的成長,提高群眾性團隊的影響力,進而形成百姓舞臺這一品牌,同時也為各大社區、廣場的群眾提供了文藝表演,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存在不足
雖然我區文化產業在不斷發展變化中,離新形勢的要求還相差較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文化產業管理機制有待完善。部分有關職能部門之間缺乏溝通,未能形成合力,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2、高端人才缺乏。文化產業的高精專才的人才,無論是總量、結構、還是素質還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尤其缺少具有豐富文化產業運作及經營管理經驗的管理人才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領軍人物,成為阻礙文化產業拓展、科技含量提升、產業規模擴大的瓶頸。
3、文化產業的總量規模有待擴大。我區文化資源豐富,但缺乏創新,未能將文化資源優勢通過項目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即使現成的文化產業,也是規模不大,尚未形成上下游聯動的產業鏈,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傳統產業比重較大,科技型、創新型等文化產業的比重偏低,科技含量較低,創意性較弱。
4、文化產業尚未形成支柱地位。缺乏政策、土地、資金支持。
四、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大力扶持、培育文化市場主體
認真落實有關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通過大項目、大工程帶動,建立以創意設計、影視制作、文藝創作、會展演藝、傳媒等為主業的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努力打造一批融影視、音像、會展、演藝、餐飲、服飾、創作、出版為一體的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有影響力的龍頭文化企業。同時,按照創特色、創精品、創一流的要求,不斷發展打造新品牌,以此提升我市文化知名度,為文化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壯大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合理配置,整合優勢資源
清遠文化資源豐富,有文化底蘊,如木雕、根雕等品牌藝術形式,要重視民俗、餐飲、旅游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期,政府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對全市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旅游資源以及其它市場資源進行有機整合,促進各種資源間的合理配置和綜合開發利用,進一步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業、休閑娛樂業、信息服務業等相關產業互動發展。
(三)加強營銷,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推介營銷。通過整合文化人才資源,整合藝術產品資源,打造推介本地文化的創作平臺,展示我市文化的傳播平臺。要用藝術眼光挖掘民族文化底蘊,用發展眼光審視文化時代特征,用科技手段開發產業潛在價值,按市場需求去組織營銷,最終把文化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實現文化與經濟的有效對接和共同發展。
(四)廣辟“才”源,建設專業人才隊伍
要結合實施“人才興市”戰略,努力發現、加快培養、積極引進文化產業方面的人才。要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建設文化產業人才隊伍。要建立“公正、公平、公開”和“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靈活的人才管理和使用機制,實施對有突出貢獻專業人才的獎勵政策,對外來人才和本地人才一視同仁、平等相待,為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清遠市清城區文化體育局
2017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