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9日,新院順利完成整體搬遷。一期總建筑面積9萬平方米,設置臨床科室24個,醫技科室5個,床位500張。新院的醫療設備全新升檔、就醫環境煥然一新、停車配套齊全完善等,有效促進了醫療業務增長,凸顯了良好的新院效應。
(一)嶄新的就醫環境
在清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城區人民醫院新院建設第一期占地面積約3.8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9萬平方米,包括一棟17層的醫療綜合樓、一棟5層的后勤樓,設置床位800張,機動車位700個。一是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人流、物流、車流、潔污分流等橫向及縱向的流轉需要,設計了南北各1個主要出入口,并安裝了31臺電梯,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舒適和安全的醫療服務。二是新院區醫療綜合大樓集門診與住院功能于一體,能為患者提供“一站式”診療服務,實現了從門診到住院在一棟樓內完成所有的就醫流程,看病更方便快捷,可以少跑腿。
(二)優質的專科專家資訊
醫院現有職工555人,衛生技術人員占比90%以上,正高級職稱11人,副高級職稱66人,中級職稱175人,博士2人,碩士9人。
1.2023年起,專家定期來院坐診、手術和查房指導等,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與我院簽訂協議建立緊密型醫聯體,開展4個專科(神經內科、甲乳外科、微創骨科、心血管內科)為期三年的合作共建,其中2023年先后派出22名專家,共接診門診患者732人次,住院診治119人次,開展手術26例,教學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105次,遠程會診44次,線下業務培訓31場次,上轉住院患者3人次,指導開展新技術2項,指導申報科研課題12項,培訓醫務人員累計186人次,免費接收我院派出進修的醫務人員7人。
2.柔性引進國家級專家唐亞梅副院長任神經內科學科帶頭人,開展神經內科專科托管,掛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內科清遠病區”,通過線上+線下的模式,由專家制定治療方案,實現清遠病區患者享受省級同質化醫療。
(三)開設專科情況
1.醫院擁有進口MRI、螺旋CT、乳腺鉬靶機、DR、四維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化學發光儀、腹腔鏡、關節鏡、椎間盤鏡、腎鏡、電子胃腸鏡、電子鼻咽鏡、輸尿管軟鏡、鈥激光、透析機、生物刺激反饋儀等10萬以上醫療設備300余臺;2023年門急診總診療人次56萬人次,出院人數1.63萬人次,住院患者中CD型病例數6345例,住院手術例數4000臺次,其中三四級手術為2123臺次。
2.批準開展的各項診療科目:預防保健科、全科醫療科、內科、呼吸內科專業、消化內科專業、神經內科專業、心血管內科專業、血液內科專業、腎病學專業、內分泌專業、外科、普通外科專業、神經外科專業、骨科專業、泌尿外科專業、婦產科、婦幼科專業、產科專業、婦女保健科、兒科、新生兒專業、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皮膚科、精神科、急診醫學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醫學檢驗科、病理科、醫學影像科、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科等。
3.清遠市臨床重點專科2個:(1)骨科共有專業技術人員28人。骨科一區(綜合骨科)主任:歐陽紅先、骨科主任醫師;骨科二區(微創骨科)主任:黃啟云、骨科主任醫師;骨科人員:主任醫師3人、副主任醫師3人、專業技術人員22人。目前可開展創傷骨科、骨關節疾病、手足外科、脊柱疾患及骨腫瘤等多項技術,其中2023年骨科成功開展了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15例、全膝關節置換術8例,股骨頭置換術25例,孔鏡下椎間盤摘除、融合術49臺,腰椎間融合、釘棒系統內固定術8臺,頸椎前、后路減壓、融合13例,膝關節鏡檢查、半月板修整、韌帶重建共18例以及各種創傷修復、皮瓣轉移覆蓋術、斷指(肢)再植術等。
(2)康復醫學科共有專業技術人員22人。康復醫學科主任:楊慶賢、主任醫師;康復科人員: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2人;醫師1人;其他專業技術人員18人。康復醫學科開設有傳統療法中心、運動治療部、作業治療部、物理因子治療部、言語認知吞咽治療部、康復工程、心理治療等多個康復治療部門及專家門診,并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及廣州市正骨醫院康復科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并聘請了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康復科姜迎萍教授成為我院康復醫學科學科帶頭人,開展了脊柱側彎評估與康復治療、吞咽障礙評估與治療等新技術,我院康復醫學科專科建設在全市處于領先水平。
4.持續推動卒中中心建設:
(1)啟動清城區卒中中心建設。目前已構建腦卒中區域救治網絡,完善制度、流程,打造通暢的院前、院內卒中綠色通道。2023年12月28日起,開展聯合多學科協作,開設綠色通道,把溶栓窗口前移,我院成功實施5例急診溶栓治療,目前靜脈溶栓的病人DNT(從患者入院到靜脈溶栓的時間)平均為22分鐘,相比以往收住院后再溶栓的DNT時間大大縮減了30分鐘。
(2)按照國家的建設標準,購置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DSA),建立標準的導管室,逐步開展急癥冠動脈介入治療(PCI),全面搭建清城區心血管急危重癥的急救網絡,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診斷和治療水平,其中2023年胸痛中心為急性心肌梗死、高危胸痛病人開通綠色通道118人次(其中UA45人次、NSTEMI36人次、STEMI37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