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里一則關于“尋找失聯女孩”的消息引發了清遠數萬市民關注。可是事情到最后變成了羅生門,有人表示這是個假消息,也有人說女孩已經找到了。
據調查,“急轉”“尋人”“緊急求助”“幫忙擴散”這樣開頭的求助信息,在網絡上并不少見。有網友表示,網絡求助現象已經非常普遍,求助者希望利用網絡的力量得到幫助。可這其中有真相,也有謠言,要不要伸手相助,還需要仔細甄別,理性轉發。
事件:朋友圈尋人 最后變成羅生門
近日,一條求助信息在清遠本地的微信朋友圈被迅速轉發。信息稱,16日下午6時30分左右,一名身穿我區中學校服的14歲女生,從盛興中學打摩托車在橫荷路口失聯,緊急求助,并表示會對提供有效尋人線索的市民給予重酬。信息最后,還留有求助人的聯系方式。
然而,在該女生的母親焦急等待消息時,另一條有關該女生的信息在朋友圈廣泛轉發。“不用再轉發了,找到了,是跟別的同學離家玩玩……”信息稱,該女生系獨生女、壓力大,所以和同學一起“尋開心、玩失聯”,并注明消息為“城中胡主任剛回復的”。不過很快,經證實,“找到了”信息屬虛假信息。該女生的母親表示,當時并未尋到女兒,網傳為謠言。校方也從未發布過相關信息,學校也不存在胡姓主任。所幸,該女生于17日晚22時被找到。
調查:網絡造謠成本低 網友甄別難度大
其實,類似上述例子的情形還會經常地在QQ群、微博、論壇等網絡社交平臺里出現。每當有人發出尋找親人或朋友的消息,都會有不少網友關注,并積極地幫助發帖人出謀劃策,進行尋找。針對此現象,經走訪調查,發現大多數人都有幫忙轉發求助信息的經歷,他們普遍認為,這樣做是在做好事。
市民劉女士說,每次看到有人尋找失物、尋人等信息,都會毫不猶豫地轉發出去。“真沒考慮過要去核實。我覺得那樣做挺麻煩,反正就是隨手幫別人轉發。如果是真的,能夠幫上忙就更好。要是假的,幫不上忙也沒啥損失。”王女士說。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但這也就給了一些虛假不實信息傳播的空間。
為何謠言能通過網絡平臺隨意散布?業內人士分析,首先網上造謠的成本實在太低,風險小,只需子虛烏有、煞有介事地杜撰一些故事就能讓人相信。不法分子或喜歡惡作劇者瞅準這個機會,利用人們的愛心,以網絡謠言為載體,最終用“吸費電話”、“詐騙匯款”等手法騙人;一些人出于惡作劇,故意轉發,然后看網友的反應。
對網友個人來說,有些消息要去核實真假較難。有些假消息容易被識破,網友往往看過就算,但有些將信將疑的消息,網友或抱著娛樂的心態,或抱著無所謂的心態,覺得隨手轉發也無妨,網絡謠言也就因此越傳越遠。
■鏈接:如何甄別網絡求助信息真假?
面對大多數網絡謠言,普通人有甄別的義務,但沒有甄別的能力。隨手轉發導致“萬能”的朋友圈,在讓不少人受益的同時,也讓不少人受騙。有網友支招,面對網絡求助信息時,一方面需要有人核實真偽,盡量不擴散虛假、過時信息;另一方面求助人要及時反饋情況,讓已轉發信息的網友了解。
業內人士提醒,遇到無法辨別的信息,應先看出處。通常,文章結尾會署名或標明來源,而謠言盡管“態度堅定”,但常未標注具體時間和來源,習慣用“昨天”“今天”等模糊概念。其次,網友對以偏概全、斷章取義或博取眼球的信息,要格外警惕。當有些消息難辨真假,不妨做做“拇指黨”,在網上搜索是否有類似信息出現過。此外,面對廣泛傳播的各類鏈接,網友切忌輕易點擊。
對于疑似詐騙尋人帖,警方提醒,網友要注意甄別,在轉發之前可以在網上對信息里的人名、地名、電話歸屬地等相關內容進行查詢,如果覺得有疑點可以向警方報告核實。
網友觀點
有效利用朋友圈 呼吁理性轉發
隨著網絡日益深入生活,許多人會選擇通過網絡求助,通過網絡成功找到失蹤人員的例子屢屢可見。但虛假網絡信息就像是如梗在咽,總是讓人覺得很不舒服,感覺付出的愛心被蒙蔽了。有網友表示,鋪天蓋地的求助信息、尋人啟示讓人們在網絡中也變得更加謹慎、逐漸麻木。長此以往,將會導致人們對“網絡求助”持懷疑態度,可能讓真正尋求幫助的人孤立無助。
網友“Da1543”:強大的微信朋友圈,確實讓不少人受了益,完全可以給一些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但是不能盲目地做“機械手”,看到有人求助,就充當“愛心使者”。雖說只是一個復制、粘貼的小動作,但如果不經核實求證,很有可能會幫了倒忙。
網友“假大空”:如果一個虛假、錯誤的求助信息被大量地轉發,勢必會給網友或求助者增添麻煩,轉發的意義與轉發者的初衷,也就背道而馳了。該網友支招,微信朋友圈尋人也需要辨別,通過發布人是不是自己的親朋好友、發布的信息是否能夠詳細定位、事實是否符合邏輯等都可判斷信息是否真實。朋友圈的尋人微信,最好核實后再原文轉發,不要隨意猜測,以防有人無意誤讀,錯失找人良機。
網友“vanna”:網友應該理性對待朋友圈中的尋人、求助等信息,轉發之前,最好核實真實性,讓朋友圈真正發揮作用,而不是給別人制造麻煩或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