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體
    登革熱是一種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過蚊蟲叮咬在人群中傳播。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花斑蚊)。登革熱常見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其中以南美洲、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如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緬甸、印度、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孟加拉等較為嚴重。登革熱病毒共有四種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熱及更嚴重的登革出血熱。 
    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3-14天,通常為4-7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蟲叮咬后4~7天內發病。 
    登革熱的典型臨床表現包括突發高熱、三痛(頭痛、眼眶痛、肌肉、關節和骨骼痛)、皮疹、“三紅征”(面、頸、胸部潮紅)、束臂試驗陽性(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可出現出血傾向)
    少數患者會進展為登革出血熱(DHF)或登革休克綜合征(DSS)。
    患者感染一種血清型康復后,產生的免疫對同一血清型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續1~4年,對其他三種血清型病毒感染無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發生二次感染。 
    診斷
    如果發病前14天內去過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旅游,或者發病前14天內有可疑的蚊蟲叮咬史,出現突發高熱,肌肉關節痛,皮疹等臨床表現,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旅游史/可疑叮咬史,通過采集血清檢測以進一步確定診斷。 
    傳播途徑
    登革熱通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傳染給人類。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經過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觸等傳播。 
    治療及疫苗
    目前并沒有治療登革熱及登革出血熱的特效藥物,主要是對癥和支持治療,患者一般都會痊愈。目前尚未研制出有效預防登革熱的疫苗。 
    預防
    1.到登革熱流行區旅游,應穿著長袖衣服及長褲,并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蚊蟲驅避藥物;
    2.房間應裝置蚊帳或防蚊網;
    3.使用家用殺蟲劑殺滅成蚊,并遵照包裝指示使用適當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沒頻繁時段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陰暗處逗留;
    5.及時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廢棄罐子的積水,別讓它們長蚊蟲;
    6.盡量避免用清水養植植物;
    7.發生登革熱暴發流行的地區的居民應主動配合城管、愛衛部門入戶調查蚊媒密度;
    8.如果在登革熱流行季節或者去登革熱高發國家旅游回來出現發熱伴骨痛/皮疹應盡快就醫,并主動告知醫生旅游史以助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