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5月28日,在市政府決定在市區東部啟動燕湖新城。
  3個月后,市規劃局對媒體發布、解讀了燕湖新城規劃方案。
  燕湖新城,總面積45平方公里,將是未來清遠城市的中心區。它位于清遠市建成區東南部,北起松蘇嶺、南至燕南大道、西起廣清大道,東至京廣高鐵城,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28平方公里,人口規模控制在約40萬人以內。規劃界人士對外稱:燕湖新城重塑的不僅是城市格局,還有城市理念。
  她不僅在為清遠塑城,更在塑造清遠的所有未來。
  她要為城市書寫新的模樣:人本、生態。還要在新一輪城鎮化的格局中,做示范探索的先鋒。
  燕湖新城是對城市內在潛力的挖掘
  燕湖新城不是橫空出世。
  清遠市土地儲備局局長范桂石認為燕湖新城的建設其實是順應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市民的需求。也是對其城市內在潛力的挖掘。
  近年來,清遠經濟快速發展和市民對城市需求極不相符。隨著市區人口的急劇增多,舊城猶如一只布袋子越裝越滿,一天天膨脹,越來越多的人每天上班、上學、購物、看病,娛樂……城市功能遠遠無法滿足。
  另一方面,來自清遠市城建部門數據顯示,清遠市城鎮化目前水平為47.93%,遠遠低于全省(67.4%)、全國(52.5%)的平均水平。按照全市十二五規劃內要達到53%的要求,清遠城鎮化之路還非常艱辛。
  25歲的清遠,一方面要應對城鎮化的數據考核,另一方面還需為區域的協調發展探路。擺在清遠面前的必答題,首先就是清遠要打造一個什么樣的城市?而“城市之心”燕湖新城它不僅是清遠市擴容提質的重要平臺,也將直接決定著未來清遠的城市格局。
  燕湖新城,被認為是一張可以重新書寫清遠城市輝煌的“白紙”
  從“珠三角后花園”到“南融北拓橋頭堡”,清遠的視野與追求從未停頓。
  隨高鐵開行,輕軌動工,高速路網升級———清遠的歷史機會降臨。2012年,清遠被指定為粵東西北“擴容提質”唯一試點。
  用8年時間在市區東部再造一座容納30萬人口的生態新城成為決策者反復考量后確定的城市擴容提質發展方向。
  形象地說,就是把快要脹破的老城“布袋”分裝到更多的“新布袋”中,把人口、產業和各種配套設施重新有序分布,相互關聯,而又彼此獨立,優化配置。
  這片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天然的湖、延綿的山體、自東向西的江水和大片的平原及村莊。
  它被認為是一張可以重新書寫清遠城市輝煌的“白紙”。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馬向明認為,這位于城市中心的山水圍合的45平方公里土地,正是適宜人居、辦公、商務的絕佳場所,又為金融、研發、創意等“無煙產業”提供了最好的空間。
  在馬向明看來,燕湖新城實際上是城市運營理念的轉變,它最終的落腳點就是要使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質量更高、工商業更繁榮。
  這可能是清遠城市發展史上最深思熟慮的一次大規劃
  也正是因此,清遠人將這45平方公里的生態資源視作造物主對清遠最大的垂青,是清遠在城市新一輪較量中獨有的王牌。
  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多次在會議上強調,不把燕湖規劃做到最成熟,絕不能輕易下刀。這可能是清遠城市發展史上最深思熟慮的一次大規劃、大建設。
  在總體規劃公布后,去年9月,規劃部門在市會展中心對燕湖新城起步區四個方案進行公示和征集意見。
  “開發體量不宜多大,尤其是商務辦公建筑面積,太大了可能會造成較大面積空置。”
  “很多城市都有標志性建筑,標志性建筑不一定高。”
  去年9月10日,在清遠市四套班子聯席會議上,一些與會代表對燕湖新城建設方向進行了熱烈討論。
  燕湖新城中心區規劃明確要:打造一座“綠色低碳生態新城”。“三年搭建框架,五年基本完成配套,八年初具規模”。
  去年11月14日,省政府常務會議通過了《清遠燕湖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3-2030年)》。經過反復論證、反復修改、反復深化,直到去年底基本穩定后才正式啟動拆遷征地和道路建設工作,而在目前加速推進路網建設中,各類規劃、方案仍在反復推敲、完善,細化、優化之中。
  “產城融合”更新城市理念
  “燕湖新城必須立足長遠,根據規劃,新城建設將分步實施,否則會因為攤子鋪得過大,財力承受不起,難以形成聚集效應。按目前進展,今年開始啟動骨干路網建設三年后將基本集成,五年后起步區初步成形。”燕湖新城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解釋說。
  也正是因此,燕湖新城提出了產城融合的概念,避免盲目鋪攤子之后新城成空城。
  從規劃圖顯示:燕湖新城勾勒的不僅重新結構了產業與城市的生態關系,還使用了產城融合的概念,也是一次城市理念的更新。它突出的是個性和人性。
  “人口向城市聚集,主要是產業的聚集。農村人口到城市就業,就業的前提是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能夠有很多就業崗位。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很難吸引人口到城里來。即使把燕湖新城建設得非常漂亮,別人也不會來。因為他找不到就業崗位,沒有收入,或者收入沒有提高,在城里是生活不下去的。”市土地儲備局局長范桂石說,新城從一開始就定位產城結合與現有城市互補。新城將優先解決產業、公共服務設施、商業商務等問題。支撐燕湖新城的是產業,有了產業就能聚集人氣。所以新城的中軸線靠南將作為地方企業的總部規劃,服務好企業。在燕湖新城外圍區域規劃有蓮湖工業園、省職教基地等,整個新城可以為吸引這些區域人群進駐,真正做到產城結合,免除出現鬼城擔憂。
  新城擴容舊城需提質
  “新城崛起,老城衰敗”,這是不少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通病。
  由于資金大量投入新城區建設,使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吸引力加大,發展越來越快;反之老城區基礎設施和居住環境較差,人口出現非合理性遷移,最終導致整個城市發展不均衡。
  對這樣的疑問,市長江凌曾表示:清遠的擴容提質要取得成功,必須讓新城區充分依托現有城區來拓展,與現有城區形成功能互補。所以,燕湖新城在規劃選址上,政府充分考慮和現有城區的關系,注意新區與舊區之間的分工關系,通過新城的建設,來彌補現有城區功能的不足,使相互成為一個整體,讓城市在擴容同時能有效提質,讓現有的居民充分感受到城市的變化,
  而在馬向明看來,2000年以來沿著北江蓬勃發展的房地產,透支了清遠的江岸土地資源,卻沒有為這座城市增加“厚度”,城市的服務功能未能發展起來,清遠的發展模式被詬病為“一張皮”的發展,燕湖新城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城市配套設施的“惡補”,通過優美的生態環境打造,來吸引產業、人口,從而構建真正綜合性的城市氛圍。
  這其實也正是當下官方話語中的“擴容提質”。
  而在馬向明看來:“擴容提質最終落腳點是讓城市更宜居、市民生活質量更高、工商業更繁榮”。這也應是檢驗燕湖新城建設的最高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