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1月28日,全市完善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現場會召開,清遠農村綜合改革大幕正式拉開。隨后,我區因地制宜,通過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農村公共服務“三個重心下移”,優化農村政治組織方式,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緊接著,清城推進農村土地資源、涉農財政資金、涉農服務平臺“三個整合”,農業農村面貌悄然而深刻地改變著。
正如市委常委、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區委書記溫湛濱日前在全區農村工作會議上所言:“農綜改創新了鄉村治理體系和綜合改革路徑,大大激發了農村的內生活力,為清城美麗鄉村建設、提高農村發展水平掀開了新的篇章。”
走馬清城,這個夏天,和驕陽一樣火熱的莫過于東城計山村的百畝葵園。 巍巍大帽山下,近處,萬株金色葵花迎陽綻放,暗香浮動;遠處,錯落有致的村莊,白墻黛瓦映襯著連綿起伏的山峰,清新質樸的鄉村夏日美景,每天吸引上千游客慕名而來。
游人如織的背后,2013年以前,計山村卻是東城新橋村委會21條自然村中最貧困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幾近為零。近兩年,計山村緊抓城市東擴的機遇,將村民撂荒的土地整合起來,發包出租發展綠色旅游觀光種植業,村集體總收入從過去的0元躍升到90萬元,村民每年人均還可分紅4500元。
計山村的創新發展并不是孤例。2013年,在響應全市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基礎上,我區將改革的觸角延伸至農村土地資源、財政涉農資金、涉農服務平臺“三個整合”,以推動農業增效、農民福祉增加、農村和諧穩定。
數據勝于雄辯。得益于農綜改,2014年,我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56億元,同比增長4.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70元,同比增長9.6%。
截至目前,我區列入農村綜合改革的111個行政村(含村改居)已全部成立黨總支、社會綜合服務站和經濟聯合社,2050個村小組共成立村小組黨支部1773個、村民理事會2050個、經濟合作社2028個。全區已整合土地6.07萬畝,整合普惠性資金1284萬元;已建成111個村(含村改居)黨政公共服務站并100%開通網上辦事站,建成鄉村助農取款點77個,“政銀保”成功放貸39筆,發放貸款累計1630萬元。
美麗鄉村建設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位于廣清大道旁的龍塘石嶺月三村,村口兩棵古榕,枝葉茂盛相交成“拱門”,如兩位百歲老人作揖。步入“拱門”,5000平方米的休閑公園展現眼前:筆直干凈的人行道向內延展,茵茵綠草地上,綠化樹長得正壯,低飛的蝴蝶繞著不知名的小花翩翩起舞。一旁的籃球場,三五個小伙子揮汗如雨打著球;健身器材區里,幾位阿婆帶著孩子正在嬉戲。不遠處的水塘,潔凈的水面波光粼粼…… “以前沒有想過村里還能建公園。”月三村村長陳順全走在已進行硬底化的村道上,看著設備越來越完善的休閑公園,感觸良多。回想兩年前,這里還是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破舊泥磚房參差其間。如今搖身一變,村里和城市里花園不分上下。 陶淵明《桃花源記》有云:“土地平整,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像月三村這樣的美麗鄉村,在我區星羅棋布。
2013年起,我區開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隨后兩年間,先后建成鳳城黃塘東村、東城白廟漁村、蓮塘二村、車頭新屋村、金沙風車嶺村等一批美麗鄉村56條。今年7月,新一批75條美麗鄉村建設即將啟動。
清城的美麗鄉村建設,不是一場運動式的“穿衣戴帽”、大拆大建。它在保護村莊原生態的同時,積極打造“規劃建設有序、村容村貌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生態環境優良、鄉風文明和睦、管理機制完善、經濟持續發展”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村貌之變、文化傳承、理念更新,交錯紛呈的轉變,以最直觀的方式,重新定義“美麗清城”嶄新的鄉村生活。
村民自治 激發基層活力
從原本臟亂差的小村莊到當地美麗鄉村示范村,每條美麗鄉村清麗模樣蔚然成型的背后,村民自發形成的自治組織——村民理事會功不可沒。
時間拉回2012年11月28日,全市完善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現場會召開,清遠農村綜合改革大幕正式拉開。隨后,我區逐步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村民自治、農村公共服務“三個重心下移”。
截至目前,我區列入農村綜合改革的111個行政村(含村改居)已全部成立黨總支,2050個村小組共成立村小組黨支部1773個,村民理事會2050個。
理事會成員大多由德高望重的鄉賢、致富能人等擔任,他們配合村干部開展村務自治,為發展集體經濟、化解矛盾糾紛發揮有效作用。
去年底,在村理事長潘玉華的動員下,源潭迎咀河邊村的村民們主動拆除了一批年久失修的危舊民房。騰出來的大片空地,計劃今年10月前建休閑公園、停車場、涼亭和觀賞塘。 村里進行升級改造之初,潘玉華每天晚上都召集村民理事會成員,商量美麗鄉村如何建設,并走訪各家各戶了解村民的想法。
由于村集體收入少,建設的啟動資金曾讓潘玉華捉襟見肘。一番思考后,潘玉華將家里準備用來給新房裝修的10萬元墊了出去。在潘玉華和其他村干部的帶頭下,過去很少關心村集體事業的村民,對美麗鄉村建設漸漸熱心。村里各方捐資超過40.1萬元,無償拆除雜物房21間,砍伐竹、樹木面積8畝,無償讓出建設用地2200平方米。
公共服務下移 村民辦事足不出村
重構村民自治單位的同時,我區以解決群眾辦事難為切入點,在行政村一級建立社會綜合服務站,承擔上級政府部門延伸到村級的黨政工作和社會管理事務,集中開展便民利民的全程代辦服務。
目前,我區152個村(居)黨政公共服務站已全部完成規范化建設,并在全市率先完成網上辦事大廳向村(居)延伸。全區152個村(居)網上辦事站已全面開通運行,基本構建完成區、鎮(街)、村(居)三級政務服務網絡體系。2014年底,龍塘石嶺村網上辦事大廳開通,并成功接入省計生網。省、市、區、鎮、村五級聯網后,村民足不出戶便可以在服務站辦理90%的基本事項,享受民政、衛計、國土等31項公共服務。
服務站建成之前,石嶺村和周邊村小組的村民辦事要跑到鎮政府,騎摩托車來回半小時,加上辦事需要的時間,常常半天時間就搭進去了。“有時還會因為機關單位放假、材料準備不足跑冤枉路。”大林說,有一次自己因為不了解情況材料準備不足,辦個證件跑了3趟。
依托現代信息網絡技術,近兩年來,服務站共服務群眾約3770人次,代辦代理服務事項約4020件次。目前,石嶺村與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和廣播電視合作,話費充值、電話報裝、寬帶報裝、有線電視報裝、手機實名制開通等10項民生服務可以服務站窗口直接辦理。同時,服務站還增設了電商購物服務區,通過電視視頻展示京東等商城購物咨詢,可為村民代辦網上購物、代訂機票、火車票等。
土地整合 優化農村資源配置
在整體推進重建新村的道路上,我區一直在進行摸索和調整。美麗鄉村建設中,一座座磚瓦房接連倒塌,取而代之的是規劃齊整的民居。
人居條件改善后,不少村的理事會成員們發現,以前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土地分散發包到各家各戶。如今,土地碎片化的問題,給當地進行規模化生產和專業化合作帶來不便。“分散耕地,餓肚子倒不至于,但想攢點錢是不可能的。”
針對山區農村承包土地面積小且分散細碎的狀況,我區在“三個重心下移”改革漸顯成效之后,將農綜改工作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探索農村土地資源、涉農財政資金、涉農服務平臺“三個整合”,創新和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首當其沖便是引導有條件的村莊通過落實村民自治,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開展土地資源整合,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
2013年,飛來峽鎮禾倉村開始探索“返租倒包”新模式。村委會先是將村內已發包出去的土地,以較低的價格租歸村集體管理。田南村、田北村等7個村小組整合土地420畝,再以較高的價格轉租給承包商連片種植火龍果、綠化樹等高經濟附加值作物,每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0多萬元。
土地進行有效整合后,除了可適度規模化發展農業,還可進行商業開發。石角塘頭十二晚村,抓住城鎮化開發建設的機遇,對整個村小組進行重新規劃建設和整體搬遷,原村址及周邊200多畝的土地資源整合后進行商業開發搞商鋪出租。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從最初人均2000元2年增長到現在的12000元3年,村集體年固定收入22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