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清城區采用“十小監管”模式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大力推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規范化、人性化、特色化運行,以“小監管”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大安全”,全區無發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
一是發送“小提醒”。通過“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及安全知識“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商超、進市場”等活動,采取有獎問答、現場咨詢、消費提示、圖文釋義等方式推送食品安全信息,宣傳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增強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規范生產、依法經營的意識,提升群眾對食品安全的知曉率和滿意度。
二是開展“小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不定期開展了8期餐飲行業提質升級培訓,重點通報食品安全監管情況和存在問題,對食品安全操作規范、服務質量提升、環境衛生改善、消防應急處置等內容進行培訓,督促4261家在營餐飲單位從業人員完成線上培訓和考核,提高全區餐飲單位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務質量綜合水平。
三是踐行“小承諾”。認真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制定區、鎮(街)兩級督導督查清單,全區共1024名包保干部均簽訂了干部責任承諾書,B、C、D三級共14121家包保主體企業均制定了包保責任清單;督促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自覺做到誠信經營、合法經營、規范經營、文明經營,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四是建立“小網格”。建立食品安全協管員網格化工作機制,全區161個村(社區),共配備322名食品安全協管員,每個村(社區)配備2名食品安全協管員,認真履行工作職責,負責本轄區食品安全隱患排查、信息報告、協助執法和宣傳教育等工作,確保監管無盲區、無死角、全覆蓋。
五是應用“小智慧”。實行智慧監管,全面排查風險隱患,將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在落實質量管理、安全防控、應急處置等方面存在問題分別錄入國家食品安全抽樣檢驗信息系統、廣東食品經營風險分級監管系統、廣東省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及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平臺,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風險評價、預警、追溯,全區包保督導企業8134家、督導發現問題3959個。
六是組織“小研判”。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消費者代表對主要商圈和旅游景區的餐飲企業開展網絡直播“查餐廳”“你點我檢”行動,虛心聽取意見建議,針對存在的隱患和問題,開展分析研判,共商防范處置預案和措施。
七是化解“小隱患”。對餐飲服務單位、食品銷售單位的食品實施安全監督風險分級管理,實施率100%;圍繞生產、流通、餐飲三個環節,開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查”,監管部門“點”,社會全員“幫”,智慧監管“找”,精準定位隱患根源,按照“一企一策、一業一策、一環一策”工作方式,限時化解、逐一消號,有效防范化解風險隱患。
八是推廣“小探頭”。督促餐飲服務單位打造“透明廚房”,實現“陽光操作”,全區共有9115家餐飲服務單位實施了“明廚亮灶”工程,“明廚亮灶”率達到100%,其中透明式展示4338家、開放式展示442家、視頻監控式展示3478家、組合式展示544家、互聯網+“明廚亮灶”式展示313家,實現了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九是開展“小約談”。對投訴舉報多、存在問題嚴重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約談和查處,督促其深入剖析原因,及時整改,舉一反三,從根源上消除食品安全風險,有效提升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質量管理水平。
十是實施“小懲戒”。加大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力度,開展食用農產品快速檢測和食品監督抽檢63465批次,發現并處理不合格食品429批次,查辦食品案件101宗,通過媒體曝光嚴重食品安全問題,鼓勵社會公眾積極舉報生產經營食品違法行為,達到懲處一批、警示一批、教育一批、規范一批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