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城區以減量化、資源化、再利用為原則,通過畜禽糞污轉化利用、養殖尾水科學處置、創新“稻蟲共作”模式、深化產業協同聯動等方式推動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探索出“種養結合、資源循環、效益倍增”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徑,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提升。
一、就地轉化,構建畜禽糞污循環體系。積極推廣“畜禽養殖—有機肥生產—綠色種植—畜禽養殖”的循環鏈條,通過豬糞堆肥還田、秸稈加工飼料,有效降低耕地化肥用量,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讓生態賬與經濟賬實現了“雙贏”。例如,清遠瑤家花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摸索出適合地方豬種營養需求的“豬-糞污-肥料-牧草/果蔬-豬”的種養循環模式,將豬糞用于場內林地和牧草種植,利用如牧草等優質低廉的地緣性材料,經過生物發酵和熟化工藝殺滅有害菌后用作飼料,降低飼養成本,實現養殖過程的綠色循環,養殖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提升。
二、科學凈化,發展養殖尾水循環模式。推動漁業綠色循環發展,推進全區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升級改造,鼓勵養殖企業采用池塘循環水養殖模式,清除糞污有害物質,實現養殖水體的循環利用,減少漁業養殖過程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據統計,2022年以來,全區累計完成漁業綠色循環項目約4066畝。清遠市景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采用中成藥和益生菌進行生態養殖,引進8套岸基一體化凈水設備,有效過濾魚類產生的糞污有害物質,科學處理尾水,為破解農業污染提供清城方案。
三、創新種養,打造共生生態循環樣板。創新“有機絲苗香稻+禾蟲”的“稻蟲共作”種養模式,稻田為禾蟲提供天然棲息和繁殖環境,禾蟲以稻田中微生物、藻類為食,其排泄物成為水稻生長的養分,構建起互利共生的生態循環,有效提高稻田綜合經濟效益、保障農產品品質和安全。例如,源潭鎮大連村利用10畝試驗田探索“稻蟲共作”種養模式,不噴灑任何化肥和農藥有機絲苗香稻畝產量仍突破200公斤,所產大米品質上乘,每畝收獲禾蟲約80斤,按每斤市場價格約100元計算,畝產值達8000元。
四、產業聯動,探索資源循環利用路徑。積推動產業聯結互促,形成“生態種植+土豬養殖+有機還田”的生態循環鏈,并通過聯農帶農機制,走出了一條“綠色循環”的鄉村振興新路徑。例如,橫荷街道大有村構建“田里種牧草、欄內養豬禽、塘中養鮮魚、糞污變肥料”四維空間的綠色農業循環示范基地,利用西蘭苔一年一茬的種植特點,待收獲西蘭苔后,土地輪作種植牧草、秋葵,同時將西蘭苔桔梗、牧草加工成飼料養殖生豬,生豬糞便一部分生成有機肥還田,另一部分用于養魚,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清遠市清城區農業農村局
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