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區全面實施“產業興農、品牌強農”戰略,全力塑造“清城優選”新名片,持續提升特色產品競爭力和影響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地,為“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注入新動力,帶領村集體增收,群眾致富。
一、政府引導,打造“清城優選”品牌
源潭鎮通過“小田變大田”模式,計劃用五年時間整合流轉全鎮約3萬畝水田,以智慧農業技術為支撐,構建涵蓋育秧、種植、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打造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絲苗米產業體系,為做大做強“清遠絲苗米”產業貢獻源潭力量。
近年來,清城區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推進洲心聯崗、東城黎塘、源潭大連、飛來峽潖江口等村(居)實施“小田變大田”,連片打造絲苗米種植基地,培育壯大絲苗米產業。
除了推進土地整合,清城區還積極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2023年以來,清城區累計投入144萬元補助資金,培育支持16個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發展農業生產設施,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土地整合了,更需要技術支撐產業發展。清城區與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合作共建高附加值農業產業園,集中攻堅高品質絲苗米栽培、綠色防治等產業關鍵技術。今年上半年試驗田內完成2200個水稻、13個玉米、13個大豆和11個甘薯的樣品種植工作;早造試種的7個玉米品種,最高產品種達每畝1358公斤。同時,清城區積極引導養殖場引進優質畜禽品種,目前蓮華農牧、瑤家花等生豬養殖企業引進“廣東梅花豬”“粵東黑豬”和“巴克夏”等品種,切實提升產品質量。
隨著技術提升,清城區名優農特產品產量明顯提升,清城區推出“源來有”“飛來壹品”“東城左岸”3個鎮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涵蓋清遠雞、絲苗米、麻竹筍、陳皮柑、絲滑番薯、魚干和花生油等農副產品。同時,清城區還推出“清城優選”農業區域公共品牌,全面提升清城區農產品對外整體形象和辨識度,進一步拓展清遠市“清遠好風土”農業區域品牌矩陣,助力清城區優質農產品提高知名度及市場競爭力。目前,“清城優選”已收錄40款名優農產品。
此外,清城區還積極組織企業參加省、市、區各類特色農產品展銷會,提高轄區“土特產”知名度。自“清城優選”品牌發布以來,開展相關推介活動10場,在今年4月,組織37家農業企業,攜清遠雞、絲苗米等特色拳頭產品,以“清城優選”區域品牌亮相第十四屆廣東現代農業博覽會。
二、企業作為,做優做強名優農產品
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清城區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做大做強清城區名優農產品。
在清城區石角鎮黃布村,村里整合零散土地400多畝,用于小米辣種植。“過去地塊零散難管理,現在集中連片好作業,機械化耕種率提升了60%。”石角鎮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連片土地為規模化種植提供了基礎,更為名優農特產品打造提供條件。
黃布村推行“村委會+家庭農場+農戶”土地整合模式,從種植“碎片化”向“規模化”逐步轉變,引入清城區石角鎮寧崗潤澤種植家庭農場實施小米辣規模化種植。在科技加持下,小米辣不僅畝產顯著提升,果實色澤、辣度等關鍵指標均達到一級標準,畝產量高達5000斤,預計總收入突破1260萬元。
而在橫荷街道大有村,秋葵種植基地已經迎來第三年豐收。
與前兩年相比,今年基地里的秋葵產量有大幅增長。“今年種植面積大概是500畝,由原來畝產3000多斤,提高到4500斤左右。”秋葵基地負責人介紹,由于今年天氣較好,加上有適宜光照和充沛降水,秋葵長勢格外喜人,個頭勻稱、色澤鮮亮,口感也比往年更加脆嫩。
目前,每天都有10余輛物流車往返基地,將新鮮秋葵源源不斷運往粵港澳大灣區各大鮮蔬市場。“基地晚上有照明燈,工人夜間采摘能看得清清楚楚。村里的水泥路直通冷庫門口,真是太方便了!物流車也隨叫隨到,十幾二十分鐘就能趕來,一點不耽誤出貨……”秋葵基地負責人說,基地鮮蔬運轉效率提高,更多的合作商也紛紛前來這里訂貨。
龍塘鎮金沙社區連片的400畝香水檸檬也迎來采收。金沙社區檸檬果園通過盤活社區400畝閑置土地,以特色檸檬產業為引擎,為鄉村注入蓬勃活力。金沙社區種植的香水檸檬是廣東省農科院培育的優質品種,果肉清脆多汁、香氣比普通檸檬更濃郁,深受消費者青睞,上半年收益達20萬元。
三、村民參與,“家門口”實現致富增收
名優農產品規模化發展,離不開群眾的參與,群眾積極參與到“百千萬工程”中,實現致富增收,幸福感成色也越來越足。
大有村的秋葵豐收,不僅帶來了產量增長,更為當地農戶創造了就業機會。今年,基地聘請了更多的村民,讓他們參與到秋葵的種植、田間管理,以及采收、分揀、包裝各環節,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穩定增收。
黃布村的小米辣種植基地則構建了“專家+農技員+農戶”三級技術服務體系,一方面邀請省農科院辣椒種植專家駐點指導,引進抗病高產的優質品種;另一方面組織農戶參加“田間學校”,開展從播種育苗、水肥管理到病蟲害防治的全流程技術培訓。
檸檬果園也來了不少村民。“以前種桉樹,五六年才收一次,也就幾萬元,現在改種檸檬,收益好很多,一年就能有幾萬元,收入翻了好幾倍。”金沙社區黃沙塘村村民小組長笑著說,更重要的是,這不僅鼓了大家的腰包,還解決了村里閑置勞動力的問題,不少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就能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