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高新區(燕湖新區)黨工委書記、清城區委書記何國森就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廣東團重要講話精神接受專訪,提出要以“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為指引,全力當好清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主力軍。
5月11日,市委常委、高新區(燕湖新區)黨工委書記、清城區委書記何國森接受采訪。
1、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謀劃清遠高新區、清城區的建設發展
當前,全市上下掀起了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熱潮,結合高新區、清城區的實際,請您談談對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體會。
何國森: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代表團參加審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對廣東提出“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新要求,這是新時代廣東改革發展進程中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大事,完全符合廣東實際,完全符合清遠和高新區、清城區的實際,為我們做好新時代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對清遠高新區和清城區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前段時間以來,清遠高新區、清城區通過層層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組建宣講隊伍廣泛宣講、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深入學習研討等方式,在兩區上下全面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的熱潮。接下來,我們一定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把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真正刻在骨子里、融入血液中、體現到兩區的改革發展上,凝聚起抓好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兩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的磅礴力量,以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謀劃清遠高新區、清城區的建設發展,奮力開創兩區新時代改革發展新局面,努力為廣東和清遠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貢獻力量。
重點做到“五個牢牢把握、五個聚焦發力”:牢牢把握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求,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聚焦發力,全力當好清遠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主力軍。牢牢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聚焦發力,加快建設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牢牢把握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上聚焦發力,加快廣清一體化、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牢牢把握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要求,在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上聚焦發力,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牢牢把握全面推進黨的建設要求,在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上聚焦發力,把各級黨組織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
2、質加快推動經濟發展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高新區、清城區是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主陣地。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高新區、清城區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有何思路舉措?
何國森:2017年,高新區、清城區的生產總值首次突破500億元大關,達到531.4億元,占全市比重的35.4%,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37.4%。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發展質量效益不高、產業層次偏低、新動力不強等問題仍然突出。接下來,兩區將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點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三個方面的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深入推進“去降補”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破就是大力破除無效供給,為新興產業發展騰出空間。首先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去年關停了落后鋼鐵產能企業2家、落后陶瓷生產線24條、廢舊金屬拆解企業12家,動遷了7家印染企業,清退了7個擬開工低效項目,收回土地610畝;其次是嚴格控制陶瓷生產線,陶瓷生產線控制在84條以內,再次是集約發展再生金屬產業,全面取締了2358家園外非法經營拆解散戶,促使555家拆解戶實現了入園集中經營。
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動能,首先是制定出臺了促進產業發展十條措施、推動科技創新十六條措施、知識產權資助獎勵辦法,推動傳統產業加強科技創新,其次是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去年,有43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了技改,今年企業技改也在40家以上,再次是推動企業進行智能裝備改造,到目前已實現智能化改造項目有10個,設備更新項目12個。
降主要指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和污染物排放,堅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是全面加快陶瓷生產線“煤改氣”,到目前累計完成了19條陶瓷生產“煤改氣”改造,今年要完成余下50%的生產線改造任務,目的就是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高供給體系質量。
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方面,首先要完善廣清產業園、源潭廣百南部物流園、清遠互聯網+創新產業園等產業平臺的建設;其次是圍繞“5+1”的產業體系,加快引進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以及現代物流等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加快構筑兩區產業體系新支柱,實現工業增長新舊動力轉換,力爭到2020年,兩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過38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60%。
現代服務業方面,圍繞打造“東方奧蘭多”———國際化旅游城市這個目標,大力支持長隆項目建設,并積極發揮長隆生態旅游的輻射效應,加快際華園、夢享谷等主題旅游項目的建設進程,使廣清旅游集聚區盡早形成效益。與此同時,推動城市商圈的建設,著力打造(城市廣場、沃爾瑪、大潤發)先鋒路商圈、(萬達廣場)飛來湖商圈、(時代廣場)新城商圈,進一步完善旅游服務。此外,推進特色小鎮和鄉村旅游等項目發展,全力創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強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氛圍。通過旅游服務業引領、促進現代服務業實現多元化、多層次發展,力爭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以上。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2015年清遠高新區成為國家高新區以來,以打造粵東西北地區“標桿型”高新區為目標,以成為清遠“發展現代產業的主力軍、開展科技創新的主陣地、推動高技術企業育成的主引擎、集聚高端產業人才的主渠道”為定位,大力開展科技創新,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R&D投入占全區GDP比重2.1%,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今年高新區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規模以上企業R&D投入占全區GDP比重2.3%;新增省級工程中心5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7家;新增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新建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總孵化面積達7萬平方米;新增新型研發機構1家;專利申請量20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600件;專利授權量1000件。并爭取用2到3年時間實現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番、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翻番,奮力加入全國高新區百強行列的目標。
3、在高質量推動廣清一體化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兩大方面持續發力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清遠建市30周年。作為“清遠經驗”“洲心經驗”的發祥地,下一步清城區將如何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力爭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市前列?
何國森:作為“清遠經驗”“洲心經驗”的發祥地,可以說,兩區的發展歷程,就是從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短板和難題出發,不斷改革探索的過程;之所以能取得現在的成就,最重要的動力來源就是不斷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接下來,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以改革開放40周年、清遠建市30周年為契機,傳承改革基因,把握好改革開放這個“根”和“魂”,繼續弘揚習仲勛等老一輩改革先驅敢為人先的精神,以改革再出發的勇氣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問題為導向更深入、更扎實、更大力度推動改革,重點在高質量推動廣清一體化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兩大方面持續發力,力爭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上走在全市前列。
廣清一體化是清遠擴大開放的最大戰略支撐,也是高新區、清城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率先融入珠三角的最主要抓手。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搶抓省促進粵東西北地區加快振興發展、廣清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難得機遇,努力從3個方面全方位推動與大廣州各方面對接。一是加大交通互聯力度。加快推進廣清城軌一期二期、廣連高速、佛清從、廣清大道南延線、中低速磁懸浮軌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加快建設,進一步拉近與大廣州和珠三角的時空距離。二是加大產業共建力度。抓好廣清產業園、源潭物流園、互聯網+創新產業園、省職教基地等平臺建設,主動承接廣州非國家重點中心城市功能,重點承接智能制造產業化基地、新興產業生產基地、新孵化項目產業化基地等項目,努力實現與廣州產業的耦合發展。三是加大公共服務對接力度。繼續引進華師附中、廣外附中、廣州正骨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三院、南方醫院等一批廣州地區的好學校、好醫院、好公共服務平臺到清城辦學、辦醫、辦公共服務,更好地解決群眾就醫、就學、就業等問題。同時,繼續加快在區域市場、生態環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的一體化進程,真正實現兩地共融發展。
營商環境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強調,廣東要在創造良好營商環境上下功夫。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今年我們在積極穩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村綜合改革、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的基礎上,將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和便民服務,集中精力高效推進“放管服”改革,讓群眾和企業感受到更多的獲得感、便利感。
其中,重點是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優化辦事流程,縮短辦事時間,優化營商環境。組建成立了粵東西北地區首個行政審批局,通過將涉及投資建設領域(原住建、人防、水務、發改、經信、環保)6個部門的80項審批事項劃轉到審批局一個部門集中辦理,使相關審批事項的承諾辦理時限比總體法定時限壓縮了79%,為投資項目落地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與此同時,學習借鑒佛山經驗,深化完善基層政務服務“一門式”改革,打造集社保、工商、稅務、公安等21個部門的各類業務于一體的“一門式”鎮級政務服務中心,建設24小時線上線下自助政務服務大廳,推進社保等業務向村一級延伸,力爭實現鎮級服務事項從50多項增加至500 多項,村級服務事項從30多項增加至50多項,群眾跑辦次數從4、5次盡量減少至1、2次,將服務之門開在群眾家門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這項工作已選取石角鎮為試點,相關試點工作正在抓緊推進當中,今年8月份石角鎮“一門式”政務服務將試運行,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爭取今年年底在全區各街鎮全面推開。
4、加強以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扎實創新社會治理
作為全市的中心城區,清城區社會建設治理任務繁重艱巨。接下來,清城區將如何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市前列?
何國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近年來,清城區通過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會建設治理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少的短板弱項。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進一步加強社會建設,扎實創新社會治理,努力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在談社會治理之前,我想先談談社會建設,假如繞過社會建設談社會治理,社會治理就成了無源之水。有序的社會治理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社會建設的基礎之上,因此我們要大力加強以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補齊醫療衛生短板,整體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其中,教育方面,在我區2009年創建為非珠三角地區首個省教育強區、2015年創建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2017年創建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的基礎上,未來5年,計劃投入約14億元,新建錦興小學等9所、改擴建田家炳實驗學校等20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接收陽光100配套學校等8所小區配套學校,新增公辦中小學學位4.8萬個(其中中小學學位3.9萬個、初中學位0.9萬個),力爭到2020年,全區教育現代化程度達到珠三角中上游水平。
醫療衛方面,以創建衛生強區和建設健康清城為目標,未來4年,計劃投入約20億元,新建和改擴建區婦幼保健院等5家區級醫療衛生機構、10 家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25家村(居)衛生服務站,新增床位3240個、醫務人員2350名,尤其是確保區人醫新院于2020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整體提高區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把我區創建為省衛生強區。
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加快建設一批城鄉公共文體設施和活動場所,完成全區156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95%以上。
在加強社會建設的同時,社會治理又怎樣實現創新發展呢?我想重點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大力實施“百村千組”工程培養基層組織帶頭人,試點推行洲心街等城市街道“大工委”制和鳳城街東門、麻寺田、西湖、鳳宇等社區“大黨委”制,集中抓好金創電商產業園等首批8個城市基層黨群服務中心示范點建設,壓實156個村(社區)第一書記的責任,幫助村(社區)抓好創新社會治理,努力把基層黨組織打造成為堅強戰斗堡壘,實現基層黨建和基層治理有機結合。
加大社會治理創新力度,首先是合理設置社區的管理架構,比如加快在美林湖片區設立規劃面積約47.6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可達30-40萬人的石龍街道并成立石龍街道辦事處(暫名),同時完善該片區的社區居委會等管理服務機構;其次是扎實推進新型社區治理改革,總結推廣鳳城街道“黨建+社工+志愿者+群團組織”等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建立健全社區治理良性運轉的長效機制;再次是扎實推進社區警務建設,總結光明社區警務區經驗,每個社區建設一個警務區,推動警力下沉社區,實現警務前移,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大力培育發展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組織管理體系建設。我們要在培育發展529個各類社會組織的基礎上,未來5年計劃新培育發展社會組織200個以上;同時,積極實施“雙百鎮(街)社會工作服務五年計劃”,深入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和社工義工活動,增強社會的自治能力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