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清城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執行情況與2010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
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清城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陳少聰
各位代表:
我受區人民政府委托,向大會報告清遠市清城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0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9年,全區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適應宏觀形勢變化,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兩個確保”為工作目標,扎實推進各項工作,我區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總體情況比預期要好,全面完成了區六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目標任務。
(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增長比預期好
全區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全區實現生產總值163億元,比上年增長20.9%,高出年初預期目標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1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106.1億元,增長23.6%;第三產業增加值42.8億元,增長19.5%。地方財力進一步增強,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9億元,增長36.9%,高出預期目標14.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3.3億元,增長38.6%,高出預期目標10.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2億元,增長25.8%,高出預期目標0.8個百分點;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803元,增長13.8%,高出預期目標3.8個百分點。
主要經濟指標繼續領先。在全市主要經濟指標排名中,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六項指標總量排名全市第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五項指標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二)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工業主導地位進一步增強。實現工業總產值544.7億元,增長31.9%。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家,總數達到144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22.9億元,增長33.9%。工業園區化水平提升,廣東省有色金屬加工制造業基地創建為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有色金屬、電線電纜、陶瓷產業繼續做大做強,分別實現產值219.7億元、65.1億元、49.4億元。
現代服務業取得新進展。緊緊抓住國家汽車購置稅調整、“家電下鄉”等政策實施的有利之機,實現了城鄉消費市場的有效擴大,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5.8%;新增19家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和住宿餐飲業企業,總數達到56家。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及銷售額分別增長1.3倍和1.6倍。旅游業持續興旺,全區接待游客479.5萬人次,增長8%;實現旅游總收入19.2億元,增長13%。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實現農業總產值24.1億元,增長8.1%。糧食總產量8.9萬噸,蔬菜產量19.7萬噸,分別增長44.1%和17.5%;“三鳥”出欄量1552萬只,生豬出欄量22.6萬頭,分別增長14.9%和27.8%。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天農公司創建成為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源潭聯益畜牧水產養殖場成功創建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
(三)招商引資實現新突破,引進項目質量提高
招商引資繼續有新成績。2009年全區共引進項目89個,合同投資金額136.2億元,落實項目124個,超額完成招商引資“一個超60兩個超
(四)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重點項目強勢推進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積極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明顯加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50.2億元,增長1.6倍;更新改造完成投資3.3億元,下降18.1%;房地產開發投資41.7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他投資108億元,增長31.3%。項目動工推進情況喜人,全年開工項目達到280個,動工項目之多前所未有。
重點項目強勢推進。2009年我區經科學謀劃確定了99個重點項目;列入市的重點項目有39項,項目個數和投資規模均占全市重點項目的三分之一。對鳳城文化體育廣場特色化建設等15項關系重大的項目分別成立了工程建設指揮部,我區全年投入基礎設施和市政工程項目的資金超過12億元,項目之多和推進力度之大均是前所未有,實現了重點項目的快速推進。浩源變電站、東城變電站已建成投入使用,德龍產業大道春節前可建成通車,源潭和石角污水處理廠的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匯祥路、城市花園城中村改造等項目有突破性推進。
(五)大手筆推進城市建設,大力抓好新農村建設
城建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全面加快城市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完成了沿江路鳳城大橋至平安中學段改造、海逸路改造和西湖廣場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項目,鳳城文化體育廣場特色化建設工程、筆架廣場及周邊道路工程、沿江三路和環城路至城西大道(西出口)改造工程等項目快速推進。舊城改造進程加快,平安小區、城市廣場二期等改造項目進展順利。
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抓好了農村道路硬底化、道路亮化、自來水進村入戶、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大工程”建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完成了農村水泥路建設近
(六)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和諧城區建設取得新成果
教育事業有新突破。成功創建為省教育強區,成為非珠三角地區首個教育強區;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成為全市率先實現“普高”的縣(市、區)之一;2009年高考再創佳績,重點本科上線率位居全市之首。
醫療衛生事業有新發展。公共衛生設施不斷完善,鳳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即將建成,飛來峽鎮升平醫院、江口醫院和高田醫院改造工程順利推進。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水平提升,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98%,住院補償封頂線提高至5萬元。
就業工作有新推進。全區新增就業崗位10075個,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共2506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8265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1%,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13.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比年初增長13.7%。
城鄉清潔工程有新成效。大力開展城鄉清潔工程,城鄉臟、亂、差現象明顯改善,亂停、亂放得到有效治理,城鄉環境衛生狀況顯著變好,城鎮品位明顯提升。
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科技文體、安全生產、民政事業、計劃生育、社區建設和綜治維穩等工作也取得可喜的成績。
2009年,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情況良好,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整體經濟躍上一個新的臺階。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不足,主要是:一是經濟發展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仍不夠合理,新興產業規模總體偏小。二是部分項目由于受金融危機、土地政策、歷史遺留問題等因素影響,推進速度還不夠理想。三是外貿出口仍有較大壓力,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仍比較困難。四是城鄉區域發展還不夠平衡,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面臨的困難仍不少。
二、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意見
2010年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粵北山區工作會議、市委五屆九次全會和區委五屆八次全會精神,以建設“大廣州衛星城市、環珠三角高端產業成長新區和華南休閑宜居名城”為新目標、新動力,全面落實區委五屆八次全會提出的“兩保持兩加快”的工作要求,進一步完善“一區”、“兩河”、“三地”、“四心”、“五線”發展思路,以“調整年”、“建設年”、“民生年”三個一年為抓手,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加快融入珠三角,著力開創我區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新局面,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全力當好后發地區科學發展排頭兵。
2010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2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6%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30%;農業總產值增長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外貿出口總額增長15%;實際吸收外資增長12%;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市下達的指標任務以內。
為實現上述預期目標,根據區委、區政府的總體工作部署,今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優化產業布局。積極實施《清城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著力調整優化三大產業空間布局,推進區域生產力布局再調整、再完善。農業重點在飛來峽鎮優化發展;工業主要集中在整合后的七大工業園區提升發展;第三產業在中心區域、交通和資源優勢地方壯大發展。通過優化產業布局,推動新一輪大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利用先進技術改造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加快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重點打造建設“有色金屬產業基地”、“陶瓷產業基地”和“汽配產業基地”,加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培育發展,形成新的工業體系。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會展經濟、信息咨詢和旅游渡假等服務業,著力把我區建設成為粵西北地區的“商業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和“宜居中心”,進一步提升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提升產業水平。加快做大做強有色金屬產業和陶瓷產業兩大支柱產業,壯大產業發展集群,扶持云南銅業、潤琿銅業、江西銅業、勝利銅材、新中源陶瓷和家美陶瓷等企業壯大發展,打造一批年產值超100億元、50億元和10億元的“企業航母”。積極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加強有色金屬產業“三心一所”和“陶瓷研發中心”等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形成新的產業優勢。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方式方法,加快承接國內外先進產業,切實引進一批符合城區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的大項目、好項目。
(二)大力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全面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強勢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重點項目領導掛點聯系制度,深化服務,加強協調,強化督查,切實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全力配合抓好清遠五橋、佛清從高速、廣樂高速、汕湛高速、廣清高速擴建、廣清城際輕軌和清三公路改造等交通項目建設;加大園區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完成石龍產業大道、華鴻產業大道、汽配城產業大道和源潭、石角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省道S377線改造、僑興產業大道和東城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僑遠電廠、堤岸變電站、峽山變電站、玉塘變電站、江口變電站和東坑變電站等項目建設。
多方保障加速項目推進。一是落實資金保障。優化項目前期審批、投融資環境,千方百計爭取上級更多的資金支持,發揮財政性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項目建設。二是落實項目協調機制。加大項目協調力度,做好項目前期的征地拆遷、資金籌集、項目督查等工作,加速推進項目建設。三是落實用地保障。積極爭取土地增量指標,加強土地供給協調;大力推動土地集約利用,積極處置閑置用地,激活低效用地。
(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全面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優化發展商貿業。要充分利用我區的產業依托和區位優勢,立足打造粵西北商業物流中心,重點加快推進城市廣場二期、義烏商貿城二期、農產品批發市場、華南裝飾城、華南陶瓷營銷總部基地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現代金融、電子商務、信息咨詢和會展經濟等新興服務業;積極引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內外知名商貿企業,大力提升發展餐飲業、住宿業、零售業、休閑娛樂業、體育文化業等傳統產業。完善城鄉商貿流通網絡,繼續抓好“家電下鄉”、“農機下鄉”、“汽車下鄉”等促進消費的政策落實,實現農村消費市場的有效擴大。
提升發展旅游業。高標準抓好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加大旅游產品開發力度,重點挖掘東城和飛來峽的旅游資源開發,切實培育新的旅游熱線。加大北江游資源整合力度,規劃建設好北江旅游碼頭,繼續完善黃藤峽旅游度假區配套建設,加快推進井坑塘旅游度假村、飛來峽溫泉度假酒店、南山嶺旅游度假區等項目建設,力促我區旅游品牌做大做強。
穩步發展房地產業。貫徹落實國家對房地產發展的調整政策,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積極開發建設中小戶型商品房,滿足大部分群眾的住房消費需求,保持合理的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促進房地產市場合理健康發展。
(四)大力抓好“三農”工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打造現代農業。繼續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和高效的養殖業,進一步優化糧經比例和種養比例。加大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力度,大力發展觀光型、生態型、效益型現代農業。著力發展農業深加工,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推進新農村建設。繼續加大在鄉村道路建設、道路亮化、農村飲水工程、農田水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今年再新建
加大農村改革力度。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確保農民全面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深入探索土地管理制度、農村經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著力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工作,打破束縛農村發展的舊體制,加快農村發展步伐。
(五)大力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全面打造宜居名城新形象
加快城市開發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心城區建設,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鳳城文化體育廣場特色化建設、沿江三路、環城路至城西大道(西出口)、麥圍大街及東湖路的道路及管網改造、筆架廣場及周邊道路改造、鳳翔大道北延伸線(田山大道)和金碧路延伸線、教育路延伸線、海逸路延伸線等項目建設;積極實施城市“東擴西進南拓”,大力推進新區二期、飛來湖周邊地區、北江河以南片區的開發建設,加大道路、市政配套設施等建設力度,迅速拓寬城市發展空間。加速推進舊城改造,加快城市廣場二期、平安小區改造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下廓片區、洲心舊墟的開發建設,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加強城市管理和品位提升。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職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深化實施城鄉清潔工程,強化城市綜合執法,繼續大力整治主干道路、內街巷道、城中村、農貿市場、廣場公園等重點區域的“臟亂差”現象。堅決遏制違法建設行為,重點整治城市周邊、主干道路兩旁等重點區域亂搭亂建行為,切實提升城市形象,建設宜居宜游的現代化中心城區。
(六)大力改善民生,全面建設和諧城區
加強民生事業建設。加大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啟動區人民醫院新院建設,加快推進橫荷街、洲心街和石角鎮醫院的擴建,進一步完善“區-鎮(街)-村(居)”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鞏固教育強區創建成果和“普高”成果,抓好新華僑中學后續建設和清城中學、城區職業技術學校擴建;積極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千方百計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繼續完善醫療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等保障體系建設,切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深入推進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切實提高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
加強和諧環境建設。繼續抓好節能降耗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節能目標任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抓好林業生態建設,推進樂排河整治和大燕河治污工作,加大陶瓷城的環境整治力度,加強廢舊物資拆解行業的規范化管理;加強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重拳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積極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確保社會穩定;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及時消除各種安全隱患,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繼續抓好科技文化、計劃生育、糧食安全、社區建設、擁軍優屬、群眾信訪、人民調解和婦女兒童權益保護等工作,創建穩定和諧的發展環境。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積極穩妥做好我區的政府機構改革工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務環境。大力推進機構效能建設,切實改進機關作風。千方百計增加財政收入,切實保障財政重點支出。堅持依法行政,貫徹區委各項決策,落實人大各項決議,支持政協參政議政、民主協商;大力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做好“十二五”規劃。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大廣州衛星城市”、“環珠三角高端產業成長新區”和“華南休閑宜居名城”的新定位,依托《清城區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結合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促進粵北地區跨越發展的指導意見》,集思廣益,科學謀劃,高質量編制好《清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各位代表!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區再掀大發展新高潮、為“十二五”規劃啟動奠定堅實基礎的一年,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信心,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扎實工作,為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任務,全力開創城區科學發展新局面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