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部署,東城街道正在黎塘片區全力打造“萬畝方”耕地集中整治示范區,推動“小田”化零為整變“大田”,再依托“睿農寶”智慧農業云平臺打造的高標準農田“數字孿生”系統,通過科技賦能建設高標準農田,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破解“碎片化”困局,推動“小田”變“大田”
過去,黎塘片區的耕地呈現“七零八落”的分布格局,“巴掌田”“皮帶田”等土地碎片化程度高,田埂縱橫交錯,導致機械化作業難以實施,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嚴重制約了農業現代化發展。
為破解耕地碎片化難題,東城街道推進標準化農田建設,將原本被切割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零散田塊,通過重新規劃布局,打破原有的田埂界限,變為成方成塊的大面積可機械化作業的田塊,同時推動基礎設施連成網,實現“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切實改善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
目前,已將黎塘片區數百塊余塊“補丁田”“巴掌田”整合為2300畝集中連片田塊,新建機耕道3.5公里,灌溉和排水工程約7公里,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可實行全程機械化、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100%、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可提高50kg/畝以上,同時新增可種植耕地的面積約300畝。通過小田化零為整變為大田,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土地‘碎片化’的問題,達到田塊平整、農機耕作方便的目的。

“補丁田”“巴掌田”整合為2300畝集中連片田塊。
科技賦能高標準農田 推動“大田”變“良田”
為進一步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東城街道引進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建設科技推廣技術服務項目工程,綜合應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衛星遙感等技術,搭建“1+1+1”智慧農田體系,實現高標準農田位置明確、地類正確、面積準確、權屬清晰,農田建設與保護全程數字化動態監測和監管。
![]()

綜合應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衛星遙感等技術。
平臺整合了多源遙感數據、氣象預警系統和地面物聯網設備,實現了“天上看、空中拍、地上查”的全維度監測:田間物聯傳感器編織成“地網”,通過智能視頻氣象站、土壤墑情監測站可充分收集環境、土壤參數,優化管理水稻生長環境,實現精準施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智能蟲情測報燈具備誘捕害蟲等功能,病蟲害識別準確率提至92%;高清視頻監控可實時監控農田長勢,實現農田建設全程可視化。運用此平臺后,農田災害預警響應速度提升了90%,將被動抗災轉化為主動防控,有效降低災害影響。
為更好地推廣平臺,讓移動端巡查管護小程序逐漸成為管護“新農具”,數據變成“新農資”,東城街主動對接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科技特派員為農戶分析平臺收集的矢量數據并提供更精準的耕作指導,讓水稻種植更加系統化、精準化、數據化。平臺還實時推送農技資訊,為農戶提供關于農業生產的一線信息。
從“零散田”到“整片田”,從“傳統耕”到“智慧種”,東城街道推進“小田變大田”,通過土地整合破除碎片化瓶頸,同時,引入“睿農寶”智慧農業云平臺,構建農田“數字孿生”,用數據指導耕種。下一步,東城街將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契機,繼續加大土地資源整合力度,繼續推動和秧合社首開區二期、三期、猴耳環種植基地、現代農業產研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切實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受益,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