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清城區所轄行政區劃為原清遠縣境域一部分。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縣,因境內有中宿峽,故取名為中宿縣,屬南海郡。三國時期,吳甘露元年(265年),以桂陽郡南部,立始興郡,中宿縣改屬始興郡。南北朝,宋泰豫元年(472年),始興郡改稱廣興郡。齊建元元年(479年),復為始興郡,中宿縣屬之。梁武帝期間(502—549年),置清遠郡,轄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護等5縣,隸屬衡州。陳朝,清遠郡屬西衡州。隋開皇十年(590年)平陳,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威正等5縣,置清遠縣、政賓縣,同屬南海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廢政賓縣并入清遠縣,屬廣州都督府轄。五代南漢以及宋、元、明、清等朝,清遠縣均屬廣州府(路)。1914年,清遠縣屬粵海道尹(原名廣肇羅道);1928年,屬西區善后委員公署;1932年,屬中區綏靖委員公署;1936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清遠縣屬韶關地區。1983年7月,改隸廣州市。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原清遠縣分置清城、清郊(今清新區)兩個縣級市轄區;同年1月28日,省政府劃定清城區管轄原清遠縣的清城、附城、洲心3個鎮。同年6月25日,清城區除管轄清城、附城、洲心3個鎮外,省政府劃定清城區管轄原清郊的高田、回瀾、山塘、太平、秦皇、三坑、石角、龍塘、江口、升平、高橋等12個鎮和銀盞、華僑2個農林場,以及飛霞管理區。
1989年11月3日,省政府決定將高田、回瀾、山塘、太平、秦皇、三坑、江口、升平、華僑等鎮場劃歸清郊區管轄,同時撤銷清城鎮,設置鳳城街(民間稱之為就舊鳳城街)和小市街,為鎮級街建制。行政區劃調整后,清城區下轄附城、洲心、龍塘、石角、源潭、高橋6個鎮及鳳城街、小市街、銀盞林場和飛霞管理區。
1990年12月10日,市政府同意撤銷鳳城街,將鳳城街分為上廓、下廓、南門、松崗街,為鎮級街建制。至此,連同小市街在內,全區設有5個鎮級街。同年12月20日,省民政廳同意調整洲心鎮的行政區劃,劃原洲心鎮的10個管理區新設置橫荷鎮。
2003年6月13日,省民政廳同意撤銷高橋鎮,將其行政區劃并入源潭鎮;撤銷附城鎮,將其行政區劃與原市屬畜牧水產場的蓮塘、蟠龍2個行政村合并設立東城街;撤銷洲心鎮和小市街,合并設立洲心街;撤銷橫荷鎮,設立橫荷街;撤銷上廓街、下廓街、南門街、松崗街,合并設立鳳城街(民間稱之為新鳳城街)。
2008年10月,原由清新縣管轄的飛來峽鎮改由清城區代管。
2009年3月3日,飛來峽鎮正式劃歸清城區管轄;19日,龍塘鎮劃歸清遠市高新區管理委員會管轄。
2012年4月,龍塘鎮重新劃歸清城區管轄。
2020年1月1日,銀盞林場的社會事務移交龍塘鎮接管。截至2024年底,清城區下轄鳳城、東城、洲心、橫荷4個街道和源潭、龍塘、石角、飛來峽4個鎮。
行政區劃
【概況】 2024年,清城區下轄4個鎮4個街道,有行政村(社區)170個,其中鳳城街道下轄28個社區、東城街道下轄20個行政村(社區)、洲心街道下轄24個社區、橫荷街道下轄12個行政村(社區)、源潭鎮下轄21個行政村(社區)、龍塘鎮下轄16個行政村(社區)、石角鎮下轄24個行政村(社區)、飛來峽鎮下轄25個行政村(社區)。
自然資料
【位置、范圍、面積】 清城區位于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清遠市最南端,毗鄰廣州市花都區、廣州市從化區、佛山市三水區、佛岡縣、清新區、英德市。地處珠三角核心區域邊緣,屬于廣州半小時經濟圈和珠三角一小時經濟圈范圍,是清遠市行政中心,轄鳳城、東城、洲心、橫荷4個街道和龍塘、石角、源潭、飛來峽4個鎮。
2024年,清城區土地總面積129612.47公頃,其中濕地646.05公頃,耕地15307.59公頃,種植園用地3556.64公頃,林地63615.55公頃,草地2826.87公頃,建設用地27287.62公頃,水域13921.19公頃,其他土地2450.96公頃。
【地質地貌】 清城區地勢地貌受兩組華夏系構造相挾,即西側吳川—四會(韶關)斷裂、東側廣州—從化斷裂,相距清城區最近位置均約20千米。巖性主要有花崗巖、紅色砂巖、砂質頁巖和變質巖。清城區的整個地勢是東南部多丘陵,地勢較高,西部較低平,北江從東北部流入,從西南端流出,北江下游南岸有寬窄不一的濱河平原,形成清城區西部以平原、低丘為主的地形。境內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河流、灘地,全區丘陵與臺地的面積基本上各占一半。
【河流】 清城區河流主要有北江(清城段)、大燕河、潖江(清城段)、高田河、高橋水、文洞河、迎咀河、筆架河(清城段)、銀盞河、樂排河(清城段)、黃坑河、瀾水排坑、龍瀝大排坑、海仔大排坑14條河流。
北江是珠江流域第二大水系,發源于江西省信豐縣,自北向南流經廣東省南雄市、韶關市始興縣后稱湞水,至曲江與武水匯合后稱北江,南流至三水思賢滘與西江匯合并流入珠江。北江干流全長468千米,流域集水面積46710平方千米。
北江(清城段)起點為飛來峽鎮橫石社區上坑村,終點位于石角鎮界牌行政村西沙洲,流經飛來峽鎮、東城街道、洲心街道、鳳城街道、橫荷街道、石角鎮,河長66.5千米,流域集水面積1428.9平方千米;大燕河屬北江的一級支流,是北江重要的分洪道,進口位于潖江口上游2.8千米的飛來峽鎮銀地行政村清遠水利樞紐副壩,自東北往西南流經清城區飛來峽鎮、源潭鎮、洲心街道、龍塘鎮、橫荷街道、石角鎮,于石角鎮爛柴洲匯入北江,河長44.16千米,流域集水面積580平方千米,大燕河全河段位于清城區境內;潖江屬北江一級支流,潖江(清城段)位于清城區飛來峽鎮境內,起點位于飛來峽鎮螺塘行政村林塘村,終點位于飛來峽鎮潖江口行政村元崗村,總長15.5千米,流域集水面積139.5平方千米;高田河屬北江一級支流,位于清城區飛來峽鎮,起點位于高田金骨村,終點位于黃洞帶祿塘村,長18.1千米,流域集水面積107平方千米;文洞河屬北江一級支流,發源于清城區飛來峽鎮的大羅山,向南流經文洞村、東城街道新橋村、荔枝村之東、黎塘,迂回曲折流至平塘村入北江,全河長25.2千米,流域集水面積46.8平方千米;筆架河屬北江一級支流,筆架河(清城段)流經鳳城街道和東城街道,起點位于鳳城街道沙田社區和清新區太和鎮交界處,終點位于清城區平安橋入北江處,長9.3千米,流域集水面積27.1平方千米 樂排河屬北江一級支流,樂排河(清城段)位于樂排河上游,流經石角鎮,起點位于石角鎮扶基頭高咀,終點位于石角鎮興仁國泰橋,河長16.59千米,流域集水面積104平方千米;高橋水屬潖江一級支流,發源于源潭鎮的高橋寨頂,流至飛來峽鎮黃口村注入潖江,高橋水全河段位于清城區境內,河長16.62千米,流域集水面積54.67平方千米;迎咀河屬大燕河一級支流,起點是迎咀水庫,流經源潭鎮,最終匯入大燕河,長7.82千米,流域集水面積132平方千米;銀盞河屬大燕河一級支流,發源于銀盞林場尖鋒嶺,銀盞河全河段位于清城區境內,主干流河長為12.3千米,流域集水面積133平方千米,自發源地起向西北方向流出,經銀盞河水庫、銀盞林場蕉坑村、龍塘鎮,最后流入大燕河;黃坑河是清遠市清城聯圍和黃坑電排站的主排澇渠,發源于清新區城區二渡河邊的八片新村,蜿蜒向南流至橋北路后,流經飛來湖,直線向西南流至黃坑電排站,由黃坑電排站抽排或由黃坑水閘自排出北江,河長4.47千米,流域集水面積11.07平方千米,黃坑河(清城段)位于清城區鳳城街道,起點為飛來湖黃坑河水閘(飛來湖西出口航道與清廓路北延線交叉點),終點為黃坑電排站,河長2.20千米;瀾水排坑是清城區清北圍內的主要排澇渠之一,瀾水排坑全河段位于清城區境內,發源于筆架山的黃藤峽頂,流經石板、蓮塘等村后,經清北電排站匯入北江,河長10.92千米,流域集水面積36.3平方千米;龍瀝大排坑是清城區清東圍內的主要排澇渠之一,龍瀝大排坑全河段位于清城區境內,發源于洲心街道沙湖三丫海,由北向南流,流經三丫海水閘后折向西北,流經市區后再折向西南,最終到龍瀝電排站,經龍瀝電排站匯入大燕河,河長17.05千米,流域集水面積62.46平方千米;海仔大排坑是清城區清東圍內的主要排澇渠之一,海仔大排坑全河段位于清城區境內,發源于洲心街道南埗行政村沙基村,由東北向西南流經洲心街道、橫荷街道,經雞乸崗電排站、圓羅嶺電排站和沙塘電排站,最終經沙塘電排站匯入大燕河,河長18.47千米,流域集水面積52.66平方千米。
【氣候·水文】 氣候總體特征 2024年,清城區氣候總體特征為:汛期降雨量顯著偏多,短時極端性強,落區重疊;前汛期(4—6月)降雨集中,后汛期(7—10月)接近常年或偏少;臺風影響輕;氣溫偏高。全年累計降水量2315毫米,較常年(1908.2毫米)偏多25%,大致呈前多后少分布,出現11場大范圍強降水過程。4月4日入汛。4月平均降雨量829.2毫米,創歷史同期新高(較原紀錄2019年484毫米大幅增加)。“龍舟水”期間(5月21日—6月20日),全區平均降雨量480.9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約30%,經歷3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后汛期(7—9月)降水量556.2毫米,較常年同期(645毫米)偏少14%。汛期結束后降雨量銳減,10—12月降水量73.2毫米,較歷史同期明顯偏少。全年平均氣溫22.7℃,與常年(22.1℃)偏高0.6℃,高溫日數(最高溫度≥35℃的日數)36天,較常年(22天)偏多14天。
資源物產
【水資源】 清城區水資源豐富,取用水以地表水源為主,包括北江、大燕河、迎咀河、銀盞河、高田水、樂排河等主要河流。2023年,清城區水資源總量19.8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19.8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5.54億立方米,全區水庫年末蓄水總量44990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 清城區位于清遠市的最南端,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的礦產有8種,核定礦區開采總面積2.96平方千米,開采方式均為露天開采作業。其中儲量大、品位高的有鈉長石、鉀長石、高嶺土、瓷砂、銪礦、稀土、建筑用花崗巖、河沙,還有低品位鐵礦、偏硅酸礦泉水等,可廣泛應用于建筑、陶瓷、公路建設和水泥生產等行業,為當地及周邊地區提供充足原料。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源潭鎮、飛來峽鎮、石角鎮等地,其中源潭鎮主要礦種有鈉長石、鉀長石、瓷砂、高嶺土、建筑用花崗巖、低品位鐵礦等;飛來峽鎮主要礦種有瓷泥、瓷砂、銪礦、稀土、鐵礦等;石角鎮主要礦種有高嶺土、黏土、河沙等;此外,洲心街道、橫荷街道、東城街道有大量黏土、河沙,源潭鎮有偏硅酸礦泉水等資源。礦產資源中儲量大的是陶瓷行業原料,其中儲量大、質量好、品位高的有鈉長石、瓷砂、高嶺土和建筑用花崗巖等,源潭鎮內的瓷砂、高嶺土蘊藏量3500萬噸,可供開采50年以上(1970年中央一機部工程組勘探數據),鈉長石儲量有500噸(1975年武漢地質勘探局資料)。
【生物資源】 清城區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常綠闊葉林。2024年,清城區有維管束植物173科656屬1223種,其中石松類和蕨類植物27科60屬130種,裸子植物5科8屬11種,被子植物141科588屬108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5種,主要有桫欏、福建觀音座蓮、金毛狗等;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4種,主要有觀光木、石仙桃、半楓荷等,但由于長期受人為活動的持續干預干擾,原生地帶性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日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松、桉等人工林群落,為數不多的天然次生闊葉林、天然針闊混交林。主要常見喬木有馬尾松、速生桉等樹種。在清城區的森林和綠地生態系統中,棲息著鳥、獸、兩棲、爬行、昆蟲類動物,有野生陸生脊椎動物207種,隸屬于23目72科,其中哺乳類5目13科30種,鳥類16目43科124種,兩棲類1目5科21種,爬行類1目11科32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20種,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主要有蟒蛇、白鷴、貓頭鷹等;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16種,主要有赤麂、白鷺、黑水雞等。
【文旅資源】 清城區(別稱鳳城)為清遠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北向樞紐,毗鄰珠三角,國土面積1296.12平方千米,1小時通達廣佛都市圈。2020年獲評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區內擁有北江山水、丹霞地貌、峽谷漂流、地熱溫泉等自然景觀,道教“第十九福地”及54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含省級項目4項)等文化資源,清遠雞、北江河鮮等特色物產。擁有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風景名勝區1個、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1個、民宿示范鎮1個、民宿示范點1個、文化和旅游特色村2個、鄉村旅游休閑點1個,以及全國鄉村旅游精品路線1條、省級旅游線路2條。依托“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宜居城市”“國際美食名城”等品牌,形成漂流、山水、溫泉、商務休閑、美食、鄉村體驗、戶外活力七大主題體系。2024年,區內有景區21處(AAAA級3處、AAA級6處),酒店173家(五星級1家)、備案民宿19家、餐飲店7798家。全年接待游客642.41萬人次,旅游收入72.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29%、22.28%,游客量及收入占全市三分之一。文化遺產方面,全區現存不可移動文物260處(含省級文保單位清遠石刻、藏霞古洞、飛霞洞),非遺項目涵蓋傳統技藝、民俗等十大類別。
生態環境
【大氣環境質量】 2024年,清城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69,優良天數為353天,AQI(空氣質量指數)達標率96.7%,比上年提升4個百分點。六項污染物指標濃度全面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中二氧化硫7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17微克/立方米,PM10為34微克/立方米,PM2.5為21微克/立方米,臭氧135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0.9毫克/立方米。
【水環境質量】 2024年,清城區國考斷面北江七星崗、北江石角界牌水質均達到Ⅱ類標準,潖江口水質達到Ⅲ類標準,省考斷面清遠水利樞紐水庫達到Ⅱ類標準,大燕河水車頭水質達到Ⅳ類標準,5個斷面均滿足考核目標要求。清城區江南水廠、飛來峽橫石、迎咀水庫等3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均達到Ⅱ類水質標準。
人口·民族·語言
【人口】 2024年,清城區年末戶籍人口83.88萬人,比上年增長1.0%,其中男性41.52萬人,占比49.5%;女性42.36萬人,占50.5%;鄉村人口14.3萬人,占17.1%。年末總戶數24.9萬戶。常住總人口112.99萬人。全區人口密度871.8人/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 2024年,清城區年末戶籍人口中,鳳城街道9.45萬人、東城街道10.22萬人、洲心街道20.19萬人、橫荷街道7.87萬人、源潭鎮9.7萬人、龍塘鎮7.94萬人、石角鎮10.06萬人、飛來峽鎮8.45萬人。
人口自然變動 2024年,清城區人口自然增長率3.59‰,比上年降低1.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出生率8.5‰,比上年提高0.81千分點,人口死亡率4.9‰,比上年降低0.6千分點。
年齡結構 2024年,清城區年末戶籍人口中,0~17歲人口20.72萬人,占24.7%;18~34歲人口16.63萬人,占19.8%;35~59歲人口31.47萬人,占37.5%;60歲以上人口15.06萬人,占18 %。
【民族】 2024年,清城區有民族40個,其中少數民族39個。少數民族戶籍人口11577人,比2023年增加917人,比2023年增長8%,占全區人口的1.3%,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流動少數民族人口增長較為突出,流動少數民族人口15379人,比2023年增加3253人,比2023年增長26%,清城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普遍散居在各村(社區),人數較多的有壯族、土家、瑤族、苗族等,這部分少數民族群眾的語言和生活習慣基本自然同化,能較好地融入清城區。維吾爾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從新疆、青海、甘肅等西北地區流入,此部分流動人口位居全市首位,主要以經營燒烤店、拉面館、馕餅、干果檔為主,語言和生活習慣與當地居民有較大出入。截至年底,清城區有新疆燒烤店51家,清真拉面店46家,從業人員250人。
【語言】 2024年,清城區有粵語方言清遠白話、普通話、客家話和鶴話4種語言。清遠白話是清城區日常使用較多的語言,其次是普通話、客家話以及屬閩南潮州話的鶴話。客家話使用人口分布在源潭鎮、東城街道、龍塘鎮、飛來峽鎮、銀盞林場、石角鎮的部分自然村。鶴話使用人口零星分布在洲心街道、源潭鎮和石角鎮的部分自然村。